破解预付消费"迷雾”!中南大实践队深入调研,筑牢群众消费安全屏障
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与社会稳定,其中预付式消费的转型升级为关键节点之一,它既是经济命题,更是关乎基层治理效能的社会课题。2025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标志着国家对于预付式消费的管控步入新篇章,体现国家对预付式消费的规则重视程度。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区作为消费终端的“最后一公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却长期受限于传统消费模式的信任瓶颈与效率制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与保护中心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着“一面法律之盾,一颗仁爱之心,一双援助之手”的基本理念。2025年暑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与保护中心的五名学子组成法援普法小分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与社区普法活动。团队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进一步丰富完善对相关法律问题的探索解决机制,将居民关注的法律问题落到实处,建构和谐法治、经济友善的幸福社区。

团队专程前往武汉市鸿岭花园社区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预付式消费在基层社区的实际状况。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兵分几路,在社区广场、商铺集中区及居民活动中心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习惯的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队员们耐心倾听居民的消费经历,详细各类典型问题,了解部分商家在预付式消费模式下的运营困境与合规意识,从供需双方的角度更全面地梳理了预付式消费纠纷产生的深层原因。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社区调研)

团队成员邀请中南法援的学术部部长何睿康接受采访。他谈到,在预付式消费纠纷中的纠纷问题常态。针对这些问题,他更进一步提出高校法律援助团队可从三方面发力:与社区建立联系,依托社区开展普法行动,贴近群众生活,获取信任以推动后续工作;向商家普及法律知识,明确预付式消费中的法律风险,从源头减少纠纷;与法院联动。帮助表达能力较弱的老年受害群体通过起诉维护权益。另外,何部长还提到了提到宣发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助力普法行动。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中南法援学术部)

团队成员采访了专注民事诉讼与合同纠纷领域的尚律师,深入了解法律实践中预付式消费的争议纠纷。尚律师介绍了此类案件的胜诉率、主要法律争议点以及现行法律在实务中的不足,例如执行程序以及跨部门监管衔接。这些来自一线律师的实务经验,为了解预付式消费维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律师)
为进一步强化群众对预付式消费风险的认知,法援普法小分队在学校食堂及宿舍出入口处张贴了预付式消费主题的普法海报。海报主要包括核心法规依据、消费者四大权利、维权三步指南、风险防范贴士四个板块,通过条理清晰的板块设计,系统呈现了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享有的法定权利,以及维权的具体途径与法律依据。此次海报张贴活动,既是对前期社区调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也为后续针对性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奠定了基础,旨在让法律知识更直观地融入居民生活,推动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理性、事后依法维权”的消费观念。


(图为团队成员张贴海报)
未来,这份对消费安全的关注不会止步。团队将带着调研中收获的思考与温度,继续把法律知识揉进社区的日常,让“事前防范、事中有理、事后有法”的理念,成为更多人消费时的安心底气。(通讯员邵海娇)
